close

有經驗的爸媽大概都會跟你說新生兒的照顧就是吃跟睡,只要讓他吃飽睡好就行了。所以在小孩出生前,我的印象是新生兒應該很簡單照顧。這當然這是大錯特錯啦。新生兒光就「吃」這件事情,就有好多的細節需要去注意的。
第一件事就是要決定你要餵母奶還是餵牛奶, 餵母奶的話,而餵的方式有瓶餵(使用奶瓶)或親餵(使用媽媽的ㄋㄟ ㄋㄟ)可以選。另外,要是母奶不夠,要怎麼辦?要瓶餵的話,奶瓶怎麼選?林林總總的選擇,各有各的好壞,有時候真的讓父母很頭疼。不過餵母乳是對小孩最好的選擇,很多的育兒書、醫院、媒體都大力鼓吹餵母乳的好處,所以可以的話,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餵母乳。因此小荳荳出生前,荳荳媽就已經決定好要親餵母乳了。而選擇親餵當然這是因為荳荳媽不用上班,可以隨時stand by。如果要上班或是沒有辦法隨時出現在小孩旁邊,要親餵的話,難度就會非常的高了。另外親餵的好處是可以省去出門要帶許多工具的問題。也不用當人形奶牛,要定時把奶擠出來保存,少了很多的麻煩事。
不過親餵卻還是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無法量化到底小孩喝了多少奶。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會直覺這不是個問題,反正餓了就吃唄,為啥需要知道小孩喝了多少奶?是的,餓了就吃這個原則是對的,可是對新手父母來說,如何判斷一個不會說話的Baby餓了,根本跟猜樂透的數字一樣難。新生兒所有的需求都是用哭來表達的,餓了、冷了、熱了、尿布濕了、生病了…都是哭。所以要是不知道小孩喝了多少奶,你根本不知道她到底還夠了沒。舉一個例子,當餵完奶後,小孩還是哭鬧,由於你不知道她喝了多少,會直覺她是喝不夠,基於餓了就吃原則,於是再餵一下,可是餵完了怎麼還是哭?這時候就會開始恐慌了,因為沒有奶可以餵了。於是你開始找其他造成小孩哭的原因,找半天發現是尿布濕了,想說換完尿布就好了,很不幸的,小孩還是哭鬧,因為你剛剛餵太多造成太脹不舒服。所以,當沒有任何準則時,你會陷入一個無法判斷小孩需求的無間地獄,而判斷錯誤又會是造成另一個哭鬧的原因。然而使用媽媽的ㄋㄟ ㄋㄟ來餵小孩是沒有辦法量化的。因為上面沒有刻度也不是透明的。
由於當初我們都忽略了這個問題,所以讓我們這對新手爸媽頭疼了好一陣子,甚至還考慮過轉成瓶餵。為了尋求答案,當然要趕快找專家囉。在詢問完醫生和拜過辜狗大神之後,得到一個初步的答案 – 透過尿布的重量來判斷小孩有沒有喝夠奶。乍聽之下好像還滿有道理的,沒辦法從進去的地方測量,那就從出來的地方測量吧。但後來覺得,這是個緩不濟急的答案。因為小孩不是喝完馬上就尿的,你無法判斷當下她到底喝夠了沒。另外,還有人建議用小孩子的哭聲來判斷,但同樣是緩不濟急,我承認我不是天生的練武奇材,聽音辨位這種絕技沒有辦法睡一個晚上就學會的。於是呢只好繼續專研,看書和爬文變成我們必做的功課。最後發現,必須要建立自己的方法和準則才行。ㄟ…聽起來好難啊,感覺像是要去解一個數學難題似的。不過的確是很難,但為了小孩和自己好,也只好去做了。綜合網路和書上得到的知識,以下是我們實行的方法和準則(假設前提,母奶的量是夠小孩喝的 and 小孩願意接受用媽媽的ㄋㄟ ㄋㄟ)
觀測小孩子喝奶的時間。不能夠測量喝多少,那就測量喝多久吧。一般來說,大約喝半個小時就飽了,隨著小孩子成長以及喝奶的技術越來越熟練,時間會縮短。小荳荳兩個多月的時候可以用15~20分鐘喝完。這是親餵最快也最方便可以判斷小孩有沒有喝飽的方法,但準確度不高。須要配合另一個方法提升準確率。
建立喝完奶的儀式。就是在喝完奶時,帶著小孩做一些手勢或動作,像是親親她,說喝完了,然後收奶。這些動作會讓小荳荳知道要結束了,如果沒有喝飽,她就會哭兩聲來表示不滿,那就可以在餵,不然就結束。這個方法可以讓小荳荳表達她到底喝飽了沒。而且很快可以學起來,只要兩三天的時間。
必須要固定餵食的時間間隔。這是不管瓶餵或是親餵都需要建立的準則這樣你就不會有何時要喝奶的疑問。小荳荳一開始是三個小時餵食一次,然後延長到三個半小時餵食一次,從早上7:00開始。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安排,這可是讓你和小孩都可以規律生活並且獲得充分休息的基礎呢。而且要戒除夜奶,也非得從這個固定行程開始才行。
這些方法和準則並非一次就可以建立的,但是只要有心去做,就能夠達到效果。我們目前幾乎沒有需要去懷疑有沒有喝飽這件事,小荳荳的學習速度也很快,大約一個月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規律的餵食。滿兩個月的時候,我們試著戒掉小荳荳的夜奶(主要是想讓自己多睡點),也很順利。不過夜奶這件事情跟新生兒的睡眠也有關。應該會在另外一篇再詳細描述。也希望這些心得可以幫到一些新手爸媽。

arrow
arrow

    likepl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